【五年征程路 奋斗新时代:之九】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淮南师范学院精准扶贫支教的“炎刘模式”和心系边疆民族团结的“援疆支教”活动

时间:2019-11-27浏览:893设置

作者:龚宝成、程敏 审核:陈雍茹、陈金勇 上传:李毅


20156月起,淮南师范学院组织开展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炎刘模式”。五年来,学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部署,真抓实干主动作为,深入研究贫困乡村教育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真扶贫、扶真贫”,情系乡村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2015年共派出91029余名大学生到寿县炎刘镇,并推广到阜阳颍泉区宁老庄镇、凤台县、毛集区的近80所小学、教学点,受益乡村教育的16300多贫困地区学生,有效的缓解了贫困地区教师缺编问题。2018秋学校精心谋划、精准发力,率先在全省高校对口援疆和田教育,到2019秋共选派300名优秀师生跨越千山万水,奉献和田地区民族基础教育,积极推行“组团式”教育援疆,全面助推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进校园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炎刘模式”——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突出两个大方面:一个是真扶贫,一个是扶真贫。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淮南师范学院精准扶贫支教的“炎刘模式”和心系边疆民族团结的“援疆支教”活动,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城乡教育、民族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一、理念目标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深化以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为核心的师范生人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精准扶贫、顶岗支教;校地合作、以德树人;教师全科培养、协同卓越育人;真扶贫、扶真贫,助学支教、扶贫扶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教育。

二、情怀追求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精准扶贫支教的“炎刘模式”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教师短缺的问题,更深刻改变的是贫困地区学校的面貌;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教学问题,更深刻改变的是贫困地区的学校教育问题;改变的不仅是教育教学本身的问题,更深刻改变的是贫困地区的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淮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年红提出“心系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践行立德树人大学宗旨”作为“炎刘模式”的内涵,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实践价值

一是深化以“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精准扶贫支教的“炎刘模式”深化了校地合作,实践取向,立德树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基础教育教师。密切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地方与高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全面推进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发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人才和师资优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使广大学生了解省情市情乡情村情,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进对农村教育的感情,巩固为农村教育服务的思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师技能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实践中接受煅炼,培养乡土情怀,在艰苦的条件下砺炼的需要。

二是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格局。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格局,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开展扶贫顶岗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增强学生对基础教育现状的了解,巩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增进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感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教育扶贫的目的是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能力,是一种内生式的扶贫脱贫方式,“教育扶贫”能有效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

三是影响和改变当地乡村教育发展。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性不足,扶贫顶岗支教的方式补充师资力量,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为当地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师资保证。扶贫顶岗支教生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等。扶贫顶岗支教生承载时代的担当,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便捷的方式,及时把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让乡村的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扶贫顶岗支教生不拘泥于传统与权威,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推动当地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观念及教学方式方法上冲击了农村学校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在支教生的带动下,农村学校的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并开始进行新的教学探索。

四是推动和改变当地社会发展。首先,坚定农民让子女受教育的决心。支教生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受到学生、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新的知识和理念,影响当地教师注意规范自己的教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国家对贫困学生的诸多优惠政策,打消学生家长顾虑,坚定让子女受教育的决心,减少辍学现象的发生。其次,加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支教生的到来,为农村带来了大量新信息,尤其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改变着当地保守的旧观念。支教生这一特殊的身份容易获得村民的信任和尊重,与村民交流有关农村、农民的相关政策时,可帮助他们形成新的认识和观点,有助于加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第三,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扶贫顶岗支教活动的实行,有效地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为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是教育援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开展对口援藏援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党全国大局,着眼推进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决策,广大师生热情高涨,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到和田支教,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教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高校援疆师生“智库”作用,在事关根本性、长远性的教育领域“精准”发力。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断提高当地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的坚强柱石。坚守援疆初心,提高政治站位,倾情援疆,严把质量,打造精品,深化教育内涵发展,不畏艰难,敬业奉献,悉心支教,为新疆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树立了淮南师范学院的良好口碑。

四、社会意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

淮南师范学院精准扶贫支教的“炎刘模式”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部署,是乡村教育“真扶贫、扶真贫”的实践探索。心系边疆民族团结的“援疆支教”活动,带着党和国家的温暖关怀,凝固起山水难隔的民族亲情,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疆篇章注入强大坚实力量。近年来,“炎刘模式”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CCTV音乐、教育部官方网站、安徽电视台、安徽高教网、光明网等新闻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学校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的“炎刘模式”荣获淮南市2017年度“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019年淮南师范学院创造的“炎刘模式”美名天下扬,荣获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的“炎刘模式”和心系边疆民族团结的“援疆支教”活动充分展现了淮南师院人的风采,体现了淮南师范学院的办学理念、治学精神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育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