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征程路 奋斗新时代:之十五】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时间:2019-12-16浏览:684设置

作者:郭磊   审核:朱其永上传:施勇  发布:李毅

五年砥砺扎实干,五年奋进谱新篇。五年来,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相继召开了第八次、第九次教学工作会议,突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打破了束缚教学质量提升的惯性思维和体制机制,凝聚了师院人重视教学、关注教学的共识,续写了新的发展篇章!

五大专业群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不断优化

基于“做精做优师范专业,做实做强应用型专业”目标,围绕教师教育、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文化创意和社会服务五大专业群,五年来,学校打出了一套“停招停办劣势专业、重点打造特色专业、积极鼓励新办专业”的组合拳,主动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停招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新办了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针对技术升级和市场需求变化,加大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力度。截至目前,58个专业有在校生,其中,师范专业12个,占比20.69%,在校生占比30.67%;工学类专业20个,占比34.48%,在校生占比29.56%,初步形成了对接地方基础教育和地方主导产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推动下,小学教育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商务等16个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专业,化学专业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法学等6个专业获批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在省内率先启动了一流应用型示范专业和教师教育示范专业建设;在卓越计划2.0背景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5个专业获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建设。各专业通过项目建设,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专业建设内涵。

五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

学校于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明晰了“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为核心,实践教育为重点,把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在此基础上制订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各专业设置9个创新创业学分、5个社会责任学分,全面实施由通识、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和社会责任教育组成的“五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学校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五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写进“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中,并在实践中予以固化、深化、细化。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主要解决认知和情感问题,是基础,也是关键,是传授知识的教育,也是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主要解决意志问题,是保障,通过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职业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主要解决行的问题,是归宿。简言之,通过五教融合培养“实基础,宽口径,强技能”,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五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的顶岗支教“炎刘模式”被教育部称为教改新举措,“五教融合立德树人 炎刘模式彰显卓越”教改成果荣获2017年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4333”和“1+n”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学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重的同时,以实践、实习、实训等第一课堂为核心,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第二、三课堂为辅助,不断完善从学科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到职业适应能力培养,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4333”和“1+n”实践教学体系。

4333”渐进式提升的课内实践教学体系,“4”即课程实验、课程实践、实验课程、实训课程;第一个“3”即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第二个“3”即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第三个“3”即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为载体。以教师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为例,实施“四年提升”计划:第一学年培养师德规范,树立专业情意;第二学年见习体验,感知教学案例;第三学年技能演练,训练专业技能;第四学年实习践行,养成教育教学实施能力。

1+n”指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以学科与技能竞赛、科研活动、专利发明、创新型实验(设计)、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竞赛、技能证书、创业实践活动等为形式,建立与课内实践教学互为支撑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加强课内外、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五年来,学生学科与技能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已然成风、成绩显著,5836人次在省级以上学科与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获国家及以上级别奖项377人,获得省级以上特等奖53人次、一等奖817人次。2016年在第二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金奖数及获奖总数均居安徽赛区高校第一;2017年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总决赛获全国特等奖及一等奖各1项;2019年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创新

五年来,名师教学公开课、精彩一课、教学工作坊、智慧教学竞赛等系列比赛和研修活动陆续开展。学校在质量工程项目设置中加大课程类项目建设力度,从核心课程入手,从规范做起,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逐步推进通识教育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及受益面广的专业课程网络化、信息化,并对超星尔雅网络课程进行了校本化改造,设计植入主观题,增加学习难度,取得了较好效果。学校鼓励教师引入微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小班教学等课堂教学新模式,加强了与传统教学方式的融合创新。

五年来,“考核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学校立项建设了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37门公共或专业基础课程试卷(题)库,此类课程考试由教务处直接从题库中抽题。学校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将与课程相关的技能测试、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能力展示等纳入考核体系,进行“以赛代考、以证代考、以成果代考”的教改探索,如“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参加安徽省计算机水平考试的成绩作为课程考试成绩,美术与设计类专业采用毕业创作、音乐类专业采用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为主要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校制定了《淮南师范学院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替代毕业论文(设计)暂行管理办法,将优秀学科与技能竞赛作品、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准的专利发明等认定为毕业设计(论文)。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紧扣办学定位和质量目标,以校院两级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为基础,努力做到宏观—中观—微观“3观”全覆盖,教学评价(评估)评教—评学—评管“3评”相结合,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教学大纲管理办法等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相辅助,实现质保体系的闭环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并形成了 “63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五年来,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开展校内专业评估,32个专业接受了省级专业评估,推进专业自我检查和剖析;修订学籍管理规定、学位授予条例等多项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严格过程管理,提高学位授予条件;严格教师调停课管理和教学事故处理规定,进一步规范教学秩序;实行教师课堂教学实时监控与周通报制度;通过专项及三期教学检查,对教学运行、教学计划执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考试、实验实训等环节进行监控,基本实现了教师教学过程监控和评价全覆盖,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保障。

进入新时代,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为教育事业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为本科教育绘制了施工图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使命,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开创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新局面。